最近,行為學者也致力於對股市投資人的投資行為進行研究。「行為財務學」(behavioral finance)是一種新興的金融市場理論,嘗試以人類的行為方式去解釋股市的行情變化。
德國曼海城「行為財務學研究小組」召集人馬丁‧韋伯(Martin Weber)教授在接受《明鏡週刊》的訪問時曾指出:投資人最常犯的錯誤是,在行情持續上揚的情況下太早賣出﹔行情滑落的時候又太晚出清哠。這不只是股市新手,專家也同樣如此。
而當買進股票時,錯誤同樣出現。大部分投資人在股市開始上揚時都顯得小心翼翼,因為他們對於這樣的股市榮景還不太相信,但很快就會懊惱:為什麼在股票還便宜的時候,只是隨意地買了一點點股票,而不敢痛快地玩一把。儘管價格已到了高點,投資人仍會投入大量資金,以期將錯失的贏利補回來。提起勇氣額外加碼買進的理由是:大家都在買這支股票,所有的消息都是正面的,又得到那麼多專家的極力推薦,應該不會錯。可惜事實卻是,當大家鼓足勇氣進場的時候,股市行情已經開始走下坡了。
如果將「行為財務學」研究用於股市,當然便成了透過對人類行為的認知研究,解釋股市的波動變化問題。這樣的研究不失有趣,可惜還沒達到可讓人們藉此預測股市的地步。在股市,心理學家們關心的顯然不是投資人自己如何評估股票或股指,而是分析大多數股市參與者的看法及相應的股市操作行為。這不是件容易的事。分析那些非理性的投資人行為比計算衛星繞地球軌道還要複雜。
到目前為止能夠確定的是,股市絕對不是遵照經濟規律運作的,是從中「背離並產生出看似偶然、不理性及無法理解的結果」唎。箇中原因,大家應該都清楚:「集體的愚笨」。這個概念是小團體研究者史耐德(H. D. Schneider)在一九八五年提出的,他指出:團體決定的品質絕對不會比個人的好。來自波士頓的堅尼斯(I. L. Janis)在一九七二年也就群體決策問題做過多項研究。他發現,當一個團體內相互質疑時,對風險性便不再那麼敏感,人們很快會將自己的意見棄之一旁。即使是由專業人員組成的團體也會出現同樣的問題,認為意見共識是正確決策的擔保。
但實際上,特別是在股市裡,事實卻恰恰相反:一片樂觀的行情通常引發跌市﹔相反地,一片悲觀低迷的景氣中,行情卻往往上揚。
下列股市「心理陷阱」顯示了許多投資人不理性的投資決策產生過程:
● 股市行情高點時進場,從眾心態作祟。
● 媒體大幅報導,投資人過度樂觀。
● 大量買入──股市榮景期助長了貪婪。
● 有選擇地接受事實—只接受那些與自己先前認定符合的事實。
● 「加碼買進」,造成投資過度。
● 恐慌出售(「馬上脫手拋掉,能多快就多快!」)。
● 情緒性買入(行情圖表又呈上升趨勢了!我總不要一輩子都為錯過股市榮景婉惜吧?)
● 固執的堅持(「現在可不能拋,一拋損失就都收不回來了。」)。
本內容由 商周出版 提供
小額投資人的獲利要訣
- Nov 29 Wed 2006 13:11
【理財 - 股票】養成正確的投資心理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